首页 > 最新动态 > “居德斯颐 和商高冈”中国历史名园暨四大名园文化交流活动在京成功举办!
最新动态
“居德斯颐 和商高冈”中国历史名园暨四大名园文化交流活动在京成功举办!
2024-11-151

10月13日至14日,由中国公园协会、中国文物学会、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共同主办,北京颐和园学会、中国公园协会公园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公园协会信息化与传播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委会、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业委员会承办的“居德斯颐 和商高冈”中国历史名园暨四大名园文化交流活动在京成功举办。

布置主会场

本次学术研讨会旨在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与首都花园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要求,创新古典园林新发展理念,打造世界文化遗产典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交流活动签到



10月13日上午举行“居德斯颐 和商高冈”中国历史名园暨四大名园文化交流活动、颐和园研究院第五届学术研讨会开幕式。本次交流活动主持由会议主办方颐和园园长、党委书记李晓光担任。

颐和园园长、党委书记李晓光

邀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王凯峰、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处长黄晓帆、中国公园协会会长刘佳福、越南升龙皇城升龙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阮青光分别以现场或视频形式进行致辞,之后举行了盛大的开幕仪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王凯峰

国家文物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处长黄晓帆

中国公园协会会长刘佳福

越南升龙皇城升龙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阮青光

开幕仪式

开幕式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主任张勇,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凌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李雄,越南河内升龙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阮红芝,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风景院院长王忠杰,共5位专家学者,分别从推动首都历史名园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风景园林的传承与发展、世界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园林、越南升龙皇城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观价值、大运河保护利用实践与思考等多角度进行了主旨发言。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主任张勇,发言主题是《推动首都历史名园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凌明,发言主题《世界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园林》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李雄,发言主题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中国风景园林》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风景院院长王忠杰,发言主题是《千年大运河,流动新生机—京津冀大运河保护利用实践与思考》

上午开幕式参会的领导还有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舒小峰、水利部原一级巡视员,研究员,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委会副会长牛志奇、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陆琼、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张亚红、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公园处处长赵亚男、承德市避暑山庄管理处主任李慧清、苏州市园林博物馆馆长,苏州市拙政园管理处主任薛志坚、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副主任李吉祥、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陈晓文、北京市通州区二级巡视员原通州区文化委主任王立生、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迅、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副局长,杭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唐宇力、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合忠、中国市长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杨捷、苏州市留园管理处主任罗渊、海淀区文旅局局长黄英、扬州园林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徐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原党委书记、编审揣振宇、中国公园协会副秘书长李俊霞、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会长,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重点科研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谭徐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院长,《风景园林》期刊主编郑曦、北京市文物局世界遗产处处长毕建宇、无锡市市政和园林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四级调研员,园林管理处处长,曾任局副总工程师、风景资源管理处处长王文姬、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欧阳东、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党委书记主任邱文忠、颐和园老专家,老领导耿刘同、刘耀忠以及四大名园领导、中国历史名园、世界文化遗产单位、水利行业、园林绿化行业、文物行业、科研院所、高校、公园管理中心及中心下属兄弟单位等相关社会组织共计89家300余名领导和专家参加。


与会领导、专家


10月13日下午的研讨会根据主题不同,分为“中国历史名园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高质量发展”、“中国历史名园在花园城市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思路”、“运河 城市 公园—大运河沿线城市公园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三个会场。33名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单位的专家、领导进行相关经验介绍与分享,本次交流活动征集发言稿、论文稿件共计76篇。

其中中国历史名园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由颐和园副园长、颐和园研究院执行院长、颐和园学会理事长王树标担任主持。

颐和园副园长、颐和园研究院执行院长、颐和园学会理事长王树标

本主题研讨会邀请到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原总工程师李炜民、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陆琼、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院长郑曦、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龙、北京市北海公园管理处园长孙齐炜、中国园林博物馆园林研究中心负责人张宝鑫、颐和园副园长王树标、苏州市拙政园管理处(苏州市园林博物馆)主任薛志坚、苏州市留园管理处主任罗渊、承德市避暑山庄管理处主任李慧清、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副园长荣华11位专家领导从颐和园文化遗产保护追溯;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传承创新中国风景园林艺术;历史名园的监测以颐和园为例;新时代新机遇以传统园林文化在博物馆中的阐释与表达;以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价值挖掘与活化利用—以养云轩为例;园林假山保护;苏派盆景传承与创新之典范研究;全面推进承德避暑山庄皇家园林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传承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典范等方面进行发言。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原总工程师李炜民,发言主题是《从上林苑到清漪园,颐和园文化遗产保护追溯》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陆琼,发言题目是《加强世界遗产传承利用,促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郑曦,发言题目是《文质相附:传承创新中国风景园林艺术》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龙,发言题目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遗产监测——以颐和园为例》

北京市北海公园管理处园长孙齐炜,发言的题目是《新时代、新机遇——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园林博物馆园林研究中心负责人张宝鑫,发言题目是《传统园林文化在博物馆中的阐释与表达》

颐和园副园长王树标,发言题目是《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价值挖掘与活化利用—以养云轩为例》

苏州市拙政园管理处(苏州市园林博物馆)主任薛志坚,发言题目是《环秀山庄假山加固支护的探索》

苏州市留园管理处主任罗渊,发言题目是《留园‘又一村’盆景园:苏派盆景传承与创新之典范研究》

承德市避暑山庄管理处主任李慧清,发言主题是《立足新时代 把握新要求 全面推进承德避暑山庄皇家园林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副园长荣华,发言主题是《守正创新 活态传承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典范》

中国历史名园在花园城市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思路研讨会

在中国历史名园在花园城市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思路研讨会中,主持人由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规建处处长杨浩担任。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规建处处长杨浩

本主题研讨会邀请到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设计所主任工程师郭婧、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原党委书记、编审揣振宇、原天津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副局长、天津市渔阳生态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荣祖成、北京市中山公园管理处园长秦雷、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主任李红波、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副园长杜娟、北京市天坛公园管理处副园长刘勇、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公园城市研究中心主任设计师李瑶华、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园林科技科科长赵晓燕、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研究室主任、颐和园研究院执行办公室主任杨华,共10位专家领导以北京建设“花园城市”的重要意义与规划建设策略;公园城市建设与颐和园的传承贡献;盘山景区的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人民公园的开放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相关优秀经验做法;广州中山纪念堂的保护传承与高质量发展;如何引领公众走进颐和园的科普世界;北京中轴线申遗背景下的天坛遗产保护;公园城市理念下历史名园的活力塑造——以望江楼公园片区为例;颐和园古树名木文化及其对现代植物设计的启示;颐和园: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璀璨重生为主题多角度进行了分享。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设计所主任工程师郭婧,发言主题是《北京建设“花园城市”的重要意义与规划建设策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编审揣振宇,发言主题是《公园城市建设与颐和园的传承贡献》

原天津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副局长、天津市渔阳生态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荣祖成,发言主题是《传承古今文脉 再创胜境名篇——盘山景区的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

北京市中山公园管理处园长秦雷,发言主题是《人民公园的开放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相关优秀经验做法—以北京中山公园为例》

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主任李红波,发言主题是《广州中山纪念堂的保护传承与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副园长杜娟,发言主题是《向颐而行:引领公众走进颐和园的科普世界》

北京市天坛公园管理处副园长刘勇,发言主题是《北京中轴线申遗背景下的天坛遗产保护》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公园城市研究中心主任设计师李瑶华,发言主题是《公园城市理念下历史名园的活力塑造——以望江楼公园片区为例》

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园林科技科科长赵晓燕,发言主题是《颐和园古树名木文化及其对现代植物设计的启示》

颐和园研究室主任、颐和园研究院执行办公室主任杨华,发言主题是《颐和园: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璀璨重生》

在“运河 城市 公园”—大运河沿线城市公园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中,由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舒小峰担任主持人,中国公园协会会长刘佳福进行了致辞。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舒小峰

中国公园协会会长刘佳福

本研讨会邀请到北京市通州区二级巡视员原通州区文化委主任王立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原总工程师谭徐明、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副局长唐宇力、扬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原大运河联合申遗办专职副主任姜师立、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会长邱志荣、无锡市市政和园林局园林管理处处长王文姬、东南大学教授李新建、安徽省宿州市博物馆副馆长、文博副研究馆员赵彦志、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城市设计分会委员苏州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兼长三角分院院长,研究员级高级规划师相秉军、郭守敬纪念馆执行馆长张鹏、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文物保护科科长、颐和园博物馆副馆长、文博副研究馆员 隗丽佳、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古建工程科主任陈曲,共12位专家领导以通州全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运河水源工程的水利与园林价值—以昆明湖为例;大运河(杭州段)城市公园群高质量发展及活化利用的创新实践;大运河园林建筑特点及文化价值研究;绍兴运河园:公众浙东运河的共享空间;大运河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无锡实践;生生不已:园宅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当代传承路径;隋唐大运河汴河与宿州——宿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思路和原则;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以大运河扬州段保护规划为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内中小博物馆的活力再造;展示园林文物 构建运河记忆——颐和园传承大运河文化新举措;悠悠运河水 深深园囿情等主题进行了发言。

北京市通州区二级巡视员原通州区文化委主任王立生,发言题目是《牢记总书记嘱托,通州全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和水利遗产研究会会长谭徐明,发言的题目是《运河水源工程的水利与园林价值——以昆明湖为例》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副局长唐宇力,发言的题目是《大运河(杭州段)城市公园群高质量发展及活化利用的创新实践》

扬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原大运河联合申遗办专职副主任姜师立,发言的题目是《大运河园林建筑特点及文化价值研究》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会长邱志荣,发言的题目是《绍兴运河园:公众浙东运河的共享空间》

无锡市市政和园林局园林管理处处长王文姬,发言的题目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无锡实践》

东南大学教授李新建(廖瑜博士代发言),题目是《生生不已:园宅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当代传承路径》

安徽省宿州市博物馆副馆长赵彦志,发言的题目是《世界文化遗产隋唐大运河泗县段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兼谈泗县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思路和原则》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兼长三角分院院长相秉军,发言的题目是《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以大运河扬州段保护规划为例》

郭守敬纪念馆执行馆长张鹏,发言的题目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内中小博物馆的活力再造》

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文物保护科科长、颐和园博物馆副馆长隗丽佳,发言的题目是《展示园林文物,构建运河记忆——颐和园传承大运河文化新举措》

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古建工程科科长陈曲,发言的题目是《悠悠运河水,深深园囿情》

专家合影







10月14日,颐和园组织与会人员开展中国历史名园暨四大名园文化交流活动,前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实地交流学习。先后参观了香山公园、国家植物园、圆明园及颐和园。

三山五园实地交流学习

本次交流活动聚焦中国历史名园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汇聚中国历史名园、世界文化遗产、科研院所及大运河沿线城市公园的集体智慧与力量,面向未来共同探讨新时期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策略:

一、搭建了展示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北京三山五园示范区、首都花园城市建设和交流的平台。

二、对促进行业间文化交流互鉴与迭代发展,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用实际行动践行国家倡导的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以及大运河遗产点,既是“三山五园”的核心、更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在“三山五园”的核心区颐和园举办本次活动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交流活动合影


END



中国公园协会

中国公园协会微信公众平台是中国公园协会全力打造的中国权威的城市公园新媒体平台。

如果您有关于园林、公园的相关问题或建议,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性意见和解决方案;同时,也欢迎向我们投稿,投稿请发至邮箱:1017711987@qq.com

转载来源:北京颐和园学会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