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日本城市公园管理运营的模式革新与实践路径
最新动态
日本城市公园管理运营的模式革新与实践路径
2025-10-144



一、政策背景

城市公园管理转型的必然性与紧迫性


1

社会经济格局变革:

需求升级与资源约束的双重挤压


从需求端看,日本社会结构与经济正经历深刻调整,需要重塑公园使用需求。

其一,人口动态失衡加剧需求分化:自2008年人口达到1.28亿峰值后,日本正式进入人口减少社会,且呈现“大城市集中、地方空心化”特征。2020至2022 年,东京都年均净流入年轻人口12万,而地方城市年均流失8万,导致地方公园使用者减少但功能需求多元(如老年康复、儿童托管),大城市公园空间紧张但需求激增(如社区社交、应急避险)。

其二,少子高龄化推动需求转型:2013年日本老龄化率突破25%,2050年预计达37.7%,65岁以上群体对适老健身设施、休憩座椅密度的需求提升40%,而少子化背景下,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不足问题凸显,2022年日本儿童户外活动时长较2010 年减少35%,公园成为弥补“自然缺失症”的关键场所。

其三,新冠疫情催生新生活方式:在家办公、远程学习常态化使市民对家门口绿色空间的依赖度骤升,疫情期间东京都社区公园利用率同比提升35%,大阪府亲子类公园活动频次增加50%,公众不再满足于散步休憩,转而期待公园承担健康管理、社交缓冲、应急避难等复合角色。

从资源约束端看,日本财政与设施维护能力持续弱化,传统模式难以为继。1990 年以来,日本政府债务规模占GDP比重从60%升至260%,地方自治体公园维护预算年均缩减2.3%,而公园设施老化率已超60%。2020至2022年,因设施老化引发的安全事故(如游乐设施锈蚀、步道塌陷)同比增加18%,形成需求增加但供给不足的矛盾。同时,全球气候危机推动日本提出“2050年碳中和”目标,要求公园突破景观美化的定位,承担碳吸收、热岛效应缓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进一步加剧了传统管理模式的适配压力。


2

既有政策实施局限:

创新机制的落地瓶颈与适配短板


2017年《城市公园法》修订后,日本引入公募设置管理制度(Park-PFI)、公园协议会制度等创新机制,试图通过官民协同破解治理困境。从实施成效看,截至2021 年,Park-PFI制度已在102处公园落地,39处公园的配套设施(如餐饮场馆、文化空间)投入使用,带动民间投资超50亿日元;全国共设立111个公园协议会,推动公园规划与社区需求的对接,部分协议会成功将增设儿童游乐区、延长开放时间等市民诉求纳入实施计划。

但相关调研明确指出,既有政策存在三大核心局限:

● 官民协同机制不畅,Park-PFI 制度中,37%的民间运营商反映官民权责划分模糊、计划变更响应迟缓、预算调整缺乏灵活性,如某商业综合体参与公园配套设施运营时,因行政部门对商业活动范围的限制频繁调整,导致项目延期6个月。

● 社区自治作用未充分发挥,111个公园协议会中,仅22个涉及日常使用规则制定,其余多聚焦设施建设与大型活动策划,未能解决社区小公园管理僵化的问题。

● 生态功能与空间规划协同不足,182个地方自治体的“绿色基本计划”虽纳入公园管理方针,但仅36个实现与“绿地位置优化计划”的衔接,导致部分公园生态功能(如雨水调蓄)与周边城市空间脱节,未能形成绿色网络。


3

公园功能价值重估:

从“公共设施”到“城市更新核心载体”


日本城市公园制度自1873年太政官布告第16号确立“万人同乐之地”定位以来,历经150年发展,其核心价值需重新锚定。在“以人为中心城市建设”目标下,公园应突破公共设施的传统认知,承担五大新角色:

● 城市生态的绿色基础设施:通过植被蒸腾缓解热岛效应、雨水渗透减轻内涝、生物栖息地营造保护物种,成为 碳中和与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节点。

● 市民生活的第三空间:在家庭(第一空间)、工作场所(第二空间)之外,提供无压力社交场景,缓解孤独社会与疫情引发的焦虑情绪。

● 地域联结的社交粘合剂:通过邻里活动、节庆策划,重建线下人际网络,增强社区凝聚力,应对少子高龄化带来的社会疏离。

● 社会课题的解决实验室:测试养老、育儿、防灾等解决方案,例如在公园内设置临时托管点缓解育儿压力,改造应急避难场所提升城市韧性。

● 城市更新的灵活核心:快速响应突发需求(如疫情防控)与技术创新(如智慧化改造),为城市更新提供低风险、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二、理论重构

城市公园灵活管理的核心内涵与基本原则


1

核心内涵:

从“刚性管控”到“灵活管理”的三大转向


● 管理目标转向:从“空间维护”到“价值创造”

传统模式以公园设施完好、环境整洁为核心目标,而灵活管理将创造社会价值、解决地区问题作为首要目标。

● 管理主体转向:从“行政包揽”到“多元共治”

突破政府单一管理模式,构建政府-企业-NPO-市民协同网络。

● 管理方式转向:从“一刀切规则”到“弹性适配”

摒弃所有公园适用同一规则的做法,根据公园规模、位置、周边人群特征制定差异化管理方案。


2

基本原则:

灵活管理的四大支撑逻辑


● 需求导向原则:以市民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公园工作坊、线上问卷等方式收集需求,确保管理方案贴合使用场景。

● 生态优先原则:将生态功能作为公园管理的基础,在设施改造、活动策划中优先考虑碳吸收、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目标。

● 权责对等原则:明确多元主体的权责边界,避免责任模糊导致的协同失效。

● 动态调整原则:建立定期评估-反馈优化机制,根据社会需求与技术变革调整管理方案。




三、实践框架

“三大重点与六大行动”的落地体系


1

重点一:

打造“创造价值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场所”


聚焦公园与城市需求的深度融合,通过两大行动将公园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赋能”,核心是让公园成为破解地区问题的动力载体。

● 行动1:绿色基础设施的保全与利用

基于自然基盘解决方案理念,将生态功能纳入公园规划与管理的核心内容。

生态目标制度化:修订《城市绿地法》,要求地方在“绿色基本计划”中明确碳吸收量、雨水渗透率、生物栖息地面积等量化目标。截至2020年末,182个地方的绿色基本计划已纳入相关内容,其中东京世田谷区通过“绿色植草沟+滞留渗透型绿地”组合,在冈本丘绿地、二子玉川公园等5处公园实现雨水渗透率90%、热岛效应缓解1.5℃的目标;国营昭和纪念公园则通过“湿地恢复+原生植被保留”,2022年观测到濒危鸟类短尾信天翁在此营巢,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

可再生能源深度应用:推广公园能源自给模式,降低化石能源依赖,同时向市民科普环保知识。山口县宇部市时计公园是典型案例——该公园安装40kW太阳能板、5kW风力发电机及150kW木质颗粒锅炉,园内动物园、湖水馆、博物馆的用电与供热 100% 来自可再生能源,同时设置实时能源监测屏,向游客展示每小时减少 CO?排放120kg的成效;东京都立大井ふ頭中央海浜公园则创新资源循环模式,收集周边16处都立公园的剪定枝,加工为木质生物燃料,替代80%的城市燃气消耗,年减少化石燃料成本1200万日元,同时解决绿化废弃物处理难题。

生态效益可视化传播:通过技术手段量化公园生态贡献,并向公众公开,提升市民对公园生态价值的认知。2县神户市引入红外相机无人机,对东游园地、矶上公园等10处重点公园进行地表温度监测,生成热岛效应缓解地图,2024年矶上公园改造后,核心区域夏季地表温度平均下降4℃,相关数据通过市政府官网进行实时更新,同时制作公园生态贡献手册,发放给周边学校与社区,让市民直观理解绿地如何调节城市气候。



● 行动2:“人人可享” 的舒适空间营造

针对公园使用群体分化、适配性不足的问题,以“包容性设计”为核心,构建覆盖全年龄段、全需求场景的公园空间,典型实践包括三类模式:

全龄友好设施建设:聚焦残障人士、老年人、儿童等特殊群体,优化设施设计,实现无差别使用。东京都依据《人人可游儿童游乐广场建设指南》,在砧公园“大家的广场”设置可容纳轮椅的旋转木马、触感乐器,地面采用防滑且缓冲性强的EPDM 材料,植物选择无刺、气味温和的薰衣草、迷迭香,兼顾视觉与嗅觉体验;大阪府吹田市健都康复公园则在市立市民病院的监修下,设置27组康复训练设施(如平衡木、肌力训练器)与4条健走路线,路线坡度严格控制在3%以内,长度分为300米、500米、800米三档,满足不同康复阶段人群需求,同时定期开展高血压管理讲座、户外瑜伽课,将医疗服务引入公园。

空间功能弹性适配:根据服务半径与人群需求,对公园功能进行分级划分,避免功能重复与资源浪费。东京都足立区推行的“Park Innovation 推进计划” 最具代表性,该区将公园按服务半径划分为三个圈层:广域圈层(半径1800 米)服务30万人口,配置大型运动设施(足球场、自行车道),满足区域级活动需求;散步圈层(半径 900 米)覆盖7万人口,每4个圈层设 2 处中型休闲设施(儿童游乐区、休憩广场),方便日常散步;邻里圈层(半径 250-450 米) 每2-3个公园为一组,重点配置沙坑、小型健身器材,适合老年人与低龄儿童。同时,该区制作 公园需求匹配地图,标注可开展球类运动、亲子活动、老年健步场所,市民通过手机 APP 即可查询 最近的亲子公园、适合踢足球的场地,使用率同比提升 38%。

公园与城市空间无缝衔接:打破公园围墙限制,将公园与周边街道、商业设施、公共交通联动,形成一体化空间网络。川崎市小杉駅周边公园的实践值得借鉴,该公园与相邻的商业综合体“小杉宏树”合作,将公园步道延伸至商场入口,市民可从公园直接进入商场购物、用餐,商场则为公园活动提供物资赞助(如亲子活动的玩具、座椅);同时,公园与小杉駅的步行连廊无缝衔接,从车站出来后5分钟即可进入公园,实现通勤-休闲的无缝转换,2023年该公园的通勤后休憩人群占比达 25%,较改造前提升18%。



2

重点二:

构建“灵活适配的公园使用机制


该战略针对传统管理中规则僵化、响应迟缓的痛点,通过两大行动打破“一刀切”模式,让公园管理更贴合地域实际与市民需求,核心是让规则服务于需求,而非限制需求。

● 行动 3:使用规则的弹性化调整

公园规则应基于公园特性与用户需求差异化设定,而非由行政部门统一制定,具体通过三种路径实现弹性化:

公园分级分类管理:根据公园规模、位置、周边人口特征,制定差异化使用规则,避免小公园限制过多、大公园使用不足。千叶县船桥市在2014年收到“中学生希望在公园踢足球”的诉求后,成立球类运动公园审议委员会,通过3 年试点(2016-2018 年),记录使用人群年龄、活动时长、周边居民反馈,最终将公园分为三类:全面开放型(面积 5000㎡以上、远离居民区)允许全天开展足球、篮球等高强度运动;限定时段开放型(邻里小公园)仅允许早晚时段(7:00-9:00、18:00-20:00)开展羽毛球、跳绳等低强度运动;生态保护型(湿地、原生植被区)禁止任何球类运动,仅允许散步、观鸟。规则通过公园标识与市政府官网公示,同时联合学校、社区开展文明运动宣传,2022 年因运动扰民的投诉量较试点前下降75%。

社区自主规则制定:赋予社区规则制定权,让居民根据实际需求决定公园的使用方式,政府仅提供合规性指导。福冈市启动的社区公园事业制是典型案例,该市从2017年起,选择12处社区公园开展试点,由居民组成“运营委员会”,自主设定开放时间(如部分公园为照顾上班族,延长晚间开放至21点)、活动限制(如允许社区市集临时占用草坪1天/月)、设施使用规则(如儿童游乐设施的预约制)。运营满1年且管理良好的社区,可申请建设公园小屋(用于休憩、活动策划),小屋运营收益(如售卖饮品、租赁活动器材)可用于公园维护。截至2022年末,试点公园的居民满意度达92%,较传统管理模式提升30%,同时有8个社区成功申请建设 公园小屋,实现“自主运营-收益反哺”的良性循环。

特殊需求的临时响应:针对节庆活动、突发需求等场景,灵活调整规则,避免因规则僵化错失服务机会。东京都千代田区的公园烟花燃放解禁实践极具代表性,该区传统规则禁止公园内燃放烟花,但2022年居民问卷显示,85%的家长希望暑假期间让孩子在公园放烟花。为此,该区分两步推进解禁: 2023年选择2个公园开展2天限定试验,联合消防部门划定安全燃放区域(远离植被与建筑物),配备灭火设备与急救人员,吸引超1000人参与,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2024年将解禁范围扩大至8个公园,时间覆盖整个暑假(7月1日- 8月15日),同时通过学校、社区公告栏、SNS提前告知周边居民,设置投诉反馈热线,平衡娱乐需求与生活安宁,试验期间仅收到3起投诉,远低于预期。



● 行动4:公园作为“城市实践实验室”的功能激活

鼓励将公园作为测试城市创新方案的开放平台,降低社会力量参与门槛,通过小范围试验-效果评估-大范围推广的路径,为城市更新提供低风险、可复制的经验,典型案例包括三类模式:

公募行为许可制度:政府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允许民间团体在公园开展创新性活动,简化审批流程,激发社会活力。横滨市创设的“公募型行为许可制度”最具影响力,该市明确,民间企业、NPO可申请在公园开展健康促进、文化传播、生态科普类活动,审批流程从“15天+多层级审核”简化为“3天+线上提交方案”,仅需满足不破坏生态、不影响公共安全的基本要求。2022年,该市通过该制度批准 23 项民间活动,其中公园瑜伽节由健身企业策划,单次吸引200人参与,带动周边咖啡馆营业额增长25%;自然科普市集由某环保NPO组织,设置植物标本制作、昆虫观察等摊位,吸引500组亲子家庭参与,成为生态教育的重要场景。

新技术应用试验:联合高校、企业在公园测试智慧化、低碳化技术,既提升公园管理效率,又为技术落地积累数据。奈良县平城宫迹历史公园的产官学协同试验极具示范意义,该公园与奈良女子大学、松下电器合作,开展自动接驳车、VR 历史体验、AI 植被监测等多项试验:自动接驳车采用L4级自动驾驶技术,解决老年游客游览路线长、体力不足的问题,日均接待150人次;VR历史体验通过元宇宙技术,让游客佩戴设备即可穿越至奈良时代的宫殿场景,感受平城京的历史风貌,2023 年该项目带动游客量增长35%;AI植被监测则通过“无人机航拍+图像识别”,自动识别病虫害植株,准确率达92%,较人工巡检效率提升10倍,同时降低管理成本。

应急功能临时转换:在疫情、灾害等突发场景下,快速将公园转换为应急设施,提升城市韧性。新冠疫情期间的实践尤为典型,东京都12个公园临时改造为疫苗接种点,在园内搭建遮阳棚+等候座椅,配备空调与消毒设备,同时设置老年人优先通道,日均接种量达800人次;大阪市梅北地区公园则测试智能防疫系统,通过红外测温仪与人流计数器,实时调控入园人数(每1000㎡不超过50人),同时在入口处设置消毒通道,为公共空间防疫提供实践经验;东日本大地震期间,国営越后丘陵公园成为自卫队、消防队的集结点,搭建临时医疗站为沿岸灾区提供支援,公园内的绿地则用于停放救援车辆,避免市街地交通拥堵,展现了公园应急功能的重要性。



3

重点三:

“扩大—联结—培育”公园管理的多元主体


旨在打破行政包揽的传统模式,通过两大行动构建官民协同、自主可持续的管理生态,缓解财政与人力压力,核心是让更多人成为公园的“主人”,而非仅靠政府。

● 行动5:管理主体的扩大与共创机制构建

将公园管理者从行政部门拓展至社区、企业、NPO 等多元主体,通过角色分工、利益共享形成共同建设、共同运营的格局,具体包括三类协同模式:

社区居民深度参与:通过“公园爱护会”“运营委员会”等组织,让居民参与从 需求收集到活动策划的全流程,增强归属感。东京都江户川区“大家的公园项目”是典型案例,该区选择6处社区公园作为试点,通过公园工作坊收集居民需求,例如小岩公园的公园咖啡馆就是由居民提议、本地餐饮店承办的周末活动,每周六开放,提供咖啡、简餐,收益的20%用于公园维护;同时,区政府向试点公园派遣 游戏指导师,指导儿童开展户外游戏(如搭建木屋、玩沙筑堤),组织落叶堆肥、树木认养等活动,培育社区环保意识。截至2023年,试点公园已成立23个“公园爱护会”,实现自主运营,定期举办防灾训练、邻里市集,居民公园归属感较改造前提升40%。

企业参与模式创新:通过Park-PFI、设施认养、商业合作等方式,引入企业资金与技术,同时确保公共利益优先。仙台市荒井东公园的“城市利便增进协议”模式极具参考价值,该公园由一般社团法人荒井从仙台市租赁约3050㎡用地,自主投资建设人工草坪球场、管理用房,向市民收取合理使用费(成人1小时500日元,儿童免费),使用费收入全部用于公园整体维护(如绿化修剪、设施检修),2023年利用盈余资金增设儿童游乐设施,形成运营-收益-再投入的良性循环;静冈县沼津市则创新“公园+商业”模式,将公园内废弃的少年自然之家改造为公园一体型民宿,由民企舒心驿站运营,民宿设计融入自然元素(如木质家具、绿植装饰),客人可免费使用公园内的休闲设施,民宿收益的10%用于公园绿化升级,既解决废弃设施利用问题,又为公园带来稳定收益。

专业机构技术支撑: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团体等专业组织,为公园管理提供技术指导与专业服务,提升管理科学性。京都大学与京都的哲学之道公园合作具有代表性,京都大学生态学研究团队定期对公园内的植被、水质、生物多样性进行监测,形成《年度生态报告》,指导公园优化植被配置(如增加本土树种比例)、改善溪谷水质(如设置生态滤池);同时,团队与周边学校合作开展生态调查课程,让学生参与植物标本制作、昆虫观察,将公园变为户外实验室。大阪府吹田市健都康复公园则与医疗团体深度合作,国立循环系统疾病研究中心的医生定期在公园坐诊,提供运动+医疗联合咨询服务,例如为高血压患者制定个性化健走计划,同时培训公园工作人员掌握基础急救技能,确保突发健康问题能快速响应。



● 行动6:管理主体自主性与自律性的提升

确保多元主体参与的可持续性,通过赋能+激励+监督提升非行政主体的自我运营能力,避免参与热情消退或管理失序,具体包括三方面举措:

收益权合理下放:允许管理主体开展公益性收益活动,通过适度商业化实现“自我造血”,而非完全依赖政府补贴。东京都丰岛区南池袋公园的实践值得借鉴,该公园在“公园革新”中,由居民成立“南池袋公园改善会”,运营园内的咖啡馆兼活动中心,销售咖啡、简餐及周边社区生产的农产品(如蔬菜、手工艺品),销售额的5%用于公园座椅更新、花坛维护,2023年该咖啡馆实现盈利120万日元,不仅覆盖自身运营成本,还为公园新增2组休闲座椅;滋贺县草津市草津川迹地公园则通过商业设施收益反哺模式,由城市再生推进法人“草津城市建设株式会社”运营公园内的便利店、轻食店,收益的20%用于夏日音乐会、儿童自然体验营等活动,2023年举办活动18场,吸引超3000人参与,既激活公园活力,又实现收益循环。

审批权限分级下放:将日常管理权限下放给指定管理者或社区组织,减少行政干预,提升响应效率。山形县通过地方条例明确,公园指定管理者可自主审批小型社区活动(如读书会、手工课、小型市集),无需上报行政部门,仅需在活动后提交总结报告;大阪府吹田市则进一步简化设施使用审批,市民申请使用公园内的小型会议室、健身器材,可直接通过指定管理者的线上平台提交申请,1个工作日内即可获批,较之前3 个工作日+线下提交材料的流程,效率提升67%。权限下放后,地方行政部门的日常审批工作量减少40%,可将更多精力投入规划监督与重大问题协调。

监督评价机制完善:建立用户评价+专家评估+政府监督的多元评价体系,确保管理质量不下降,同时为优化方案提供依据。爱知县丰田市鞍池公园的“满意度挂钩机制”极具创新性,该市每半年组织一次公园管理满意度调查,由居民(占比60%)、专家(占比30%)、政府代表(占比10%)组成评价委员会,从设施维护、环境整洁、活动丰富度、服务态度四个维度打分,满意度结果与指定管理者的服务费直接挂钩:满意度每提升10%,服务费增加3%;满意度低于70%,服务费减少5%,同时要求制定整改方案。2022-2023 年,该公园满意度从78% 提升至92%,设施故障率下降35%,活动频次增加20%,充分证明了评价激励的有效性。




四、政策启示

对中国城市公园管理的借鉴


日本城市公园灵活管理体系本质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以多元协同为路径、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治理理念落地,其经验对中国高密度城市解决资源不足、需求多元、管理压力大的现实问题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可从四个层面推动实践创新。


1

理念层面:

从“景观导向”转向“功能复合”


当前部分城市公园存在“重绿化面积、轻实际功能”的倾向,部分新建公园追求“新奇景观植物、网红打卡点”,却忽视老年健身、儿童游乐、应急避难等实际需求。可借鉴日本绿色基础设施、社会课题解决场的定位,在公园规划阶段即明确生态、健康、社交、防灾等多元目标:在社区公园中增设雨水调蓄设施(如雨水花园)与老年康复角,在大型公园中预留应急避难空间(如开阔草坪、应急物资储备点),在历史街区周边公园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如传统建筑风格、非遗活动场景),让公园成为可防灾、可疗愈、可社交、可传承的复合载体。


2

管理层面:

从“行政主导”转向“多元共治”


面对财政与人力约束,城市可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一方面,推动公园认养、设施委托运营等模式,鼓励企业、社区组织参与日常维护。参考福冈市“社区公园事业制”,允许社区自主制定公园使用规则,政府仅提供工具与资金补贴;另一方面,引入专业机构参与管理,例如联合高校开展生态监测,与医疗团体合作提供健康服务,与环保NPO组织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形成政府管规划、社会做运营、专业机构强支撑的格局,既减轻财政压力,又提升管理专业性。


3

运营层面:

从“固定规则”转向“弹性适配”


部分城市公园存在规则管理一刀切问题,例如禁止宠物进园、禁止滑板车等,难以适配不同人群需求。可借鉴日本分级分类管理经验,根据公园规模、位置、周边人群特征制定差异化规则:城市核心区的小型社区公园可限制大型集会、高强度运动,避免噪音扰民;远郊区的大型公园可开放露营、野餐、球类运动,满足市民休闲需求;同时建立临时调整机制,例如节假日延长开放时间、在暑期增设亲子活动专区、在疫情等突发场景下临时转换功能,让规则更贴合实际需求。


4

技术层面:

从“人工管理”转向“数字赋能”


城市公园数字化水平仍有待提升,多数公园仅实现线上预约门票等基础功能,未充分发挥数据与技术的价值。可借鉴日本“公园DX”经验,加快三大建设:一是搭建智慧公园管理平台,整合设施报修、人流监测、生态数据采集功能,提升管理效率;二是开发市民服务APP,提供活动预约、意见反馈、导航导览、志愿者招募等服务,增强市民参与感;三是试点智慧化体验场景,在历史公园中引入VR 技术传播文化,在生态公园中用AI监测植被与动物,在社区公园中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照明、智能灌溉,让技术为公园管理与服务赋能。




五、结语


通过系统梳理日本城市公园的转型需求与实践路径,明确“灵活管理”的核心是 “尊重多元需求、激活社会力量、拥抱技术创新”。从1873 年,让公园成为“万人同乐之地”的初心,到如今“城市更新核心载体”的定位,日本城市公园的发展历程表明,绿色空间的价值不仅在于“绿化面积”,更在于“对人的关怀”与“对社会需求的响应”。

对中国城市而言,随着城市化进入“下半场”,公园已不是“城市快速发展的象征”,而是“提升市民幸福感、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载体。借鉴日本“灵活管理”经验,推动公园从“管理空间”向“服务载体”转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提供坚实支撑。毕竟,一座真正宜居的城市,必然拥有活跃的公园,以及因公园而更紧密联结的人与人、人与城市。



中国公园协会

中国公园协会微信公众平台是中国公园协会全力打造的中国权威的城市公园新媒体平台。

如果您有关于园林、公园的相关问题或建议,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性意见和解决方案;同时,也欢迎向我们投稿,投稿请发至邮箱:1017711987@qq.com

转载来源:中规院风景院绿色未来研究小组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