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行业声音 ▎刘佳福:以公园高质量发展绘就现代化人民城市新图景
最新动态
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行业声音 ▎刘佳福:以公园高质量发展绘就现代化人民城市新图景
2025-08-262


中国公园协会会长 刘佳福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党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要坚持人民城市的理念,锚定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把握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主线,用好城市更新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中国公园协会作为联结全国公园绿地行业、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社会组织,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围绕“一个优化、六大建设”战略部署,积极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公园高质量发展,把会议精神转化为可感可及的高质量公共空间供给,以好公园绘就现代化人民城市新图景。

深圳湾公园

一、深刻学习领会会议精神,把握公园发展新定位


中央城市工作明确提出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现代化的城市需要绿来点缀”。公园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绿地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绿色福利,应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找准新时代发展定位,推动实现公园高质量发展。

长春市南湖公园

——公园是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场所

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公园绿地建设需要与城市更新一体化推进。因此,要充分认识并立足城市更新这一发展阶段,以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可实施导向,完善公园绿地布局和服务功能,推进城市结构优化,提升城市品质。城市随处可见的口袋公园,投资强度低、建设周期短、市民获得感强,可量化、可评价,深受市民的喜欢。要融入片区更新统筹协调、系统谋划,切实做成撬动片区更新的“小切口”与“快变量”。

——公园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空间载体

城市的核心是人。新时代以来,城市发展成就显著,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7平方米,公园绿地与市民日常生活最贴近、最直接,是检验城市工作成效的“温度计”。在城市更新中,满足市民的“身边增绿、出门入园”等诉求,应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贯彻“人民至上”要求,建设管理过程可以让公众以多种方式参与其中,是政府“有事好商量”的沟通渠道,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让绿色福祉公平可及、普惠共享,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公园是统筹“四好”建设的黏合剂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载体。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城市里建公园”到“公园里建城市”,公园已经成为衡量中国式现代化人民城市成色的最直观标尺。目前“四好”建设进入全面实施与深化阶段,从“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逐级递进,公园绿地是贯穿其中的绿色生命体,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融合,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因此,应当推动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口袋公园融入“四好”建设,进一步因地制宜、分类建设治理好新时代的“好公园”,注重科技创新、跨界融合,拓展绿色公共空间、提高城市空间中的绿视率和可识别性,共同服务于“四好”建设目标。 

二、聚焦城市发展重点任务,推动公园高质量发展


围绕“一个优化、六个建设”的城市工作战略部署,中国公园协会将与全国各地公园会员一道,联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有志于推动“好公园”建设的社会力量,发挥公园载体作用,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落到实处,共同谋划公园发展新路径。

——创新驱动,催生公园新质生产力

将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加快发展公园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公园高质量发展。一是技术创新。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客流监测、植物养护、安全预警、碳汇核算等功能,提高公园智慧化管养、智能化服务水平,科技赋能公园高效管理,为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的生活服务体验。二是场景创新。因地制宜策划各类主题活动、文化节庆、艺术展览等,培育城市公园多元服务消费业态,满足百姓美好生活向往,促进区域经济活力与文化交流。三是模式创新。转变城市发展理念,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引入可持续发展、共享经济、人本主义等先进理念,探索多样化的公园运营服务模式。

——以人为本,营造全龄友好空间

围绕“四好”建设目标,落实城市更新行动,开展公园体检评估,深入开展调研、全面了解不同年龄、阶层人群的期望与痛点,科学推进公园更新提质,改善群众生活宜居环境。在城市层面,坚持开放共享,科学合理、节俭务实推动城市园林绿化结构完善,持续推进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建设改造,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园体系。在公园层面,尤其关注“一老一小”需求,以标准为引领,抓好儿童友好公园等不同类型公园的试点示范,推动公园的适老化改造。抓两头带中间,促进全龄友好。满足人民群众亲近自然、休闲游憩、运动健身等需求,实现公园供需精准匹配与高效配置,提升居民身心健康水平。

广州市儿童公园

——彰显特色,营造城市独特魅力

公园是城市的名片。一方面,对于城市公园的古树名木、历史建筑遗迹、文化雕塑或传统园林风格,已经成为城市的文化记忆,要加强保护以及活化利用。另一方面,要发挥公园作为展示城市文化魅力的窗口作用。公园更新改造更应突出地域风貌和人文内涵,将自然景观元素巧妙融入城市更新设计之中,将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元素、城市历史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公园场景之中,打造城市特色专类园,营造城市四季景观,让一园一景都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一草一木凝结市民的乡愁。鼓励发展公园“文创经济”,彰显城市特色,打造出独具魅力的公园文化消费场景,发挥绿色动能,提升城市竞争力。

苏州园林拙政园

——安全韧性,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安全是城市的底线。在面对高温、洪涝、地震等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时,如何科学引导不同类型的公园通过更新改造,发挥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抵御冲击能力,是践行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重要体现。在平急两用的原则下,做好海绵公园绿地、防灾避险绿地、资源化利用公园等试点示范,引导公园绿地增强海绵体功能,完善公园绿地相关应急避难场地和设施设备建设更新,探索公园植物垃圾就地循环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引导公园绿地低碳韧性生态转型,实现公园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维护城市公共安全。

——文化传承,讲好中国园林故事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历史名园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彰显中国气质、中国风范的重要内容。在保护的同时,更应深入挖掘公园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内涵,结合前沿数字技术和数字艺术手段,探索数智时代的中国园林再生模式,通过数字游戏、数字媒体、数字动画等手段讲好中国园林故事,促进中国园林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公园文化。注重培养中国古典园林数字艺术领域融合创新的专业人才,为历史名园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提供坚实保障。加强公园方面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中国园林文化、中国公园智慧方案走向国际。

三山五园园林数字再生展览成果

——智慧治理,构建协同参与机制

在城市更新中,公园作为连接城市规划建设治理与生态保护的重要纽带,需要集众智开展治理。一是推动多专业融合。促进园林与建筑、市政、社区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打破行业壁垒,形成协同效应,培育多元共生的业态模式。二是倡导多主体联动。搭建公园运营服务合作平台,推动不同产业主体之间的跨界融合与创新合作,参与公园开放共享设施、场地、场景的建设、改造和运营,激发公园内生活力,促进公园可持续发展。三是鼓励多形式参与。党建引领,探索市民群众“公园随手拍+志愿积分”等形式,吸引市民广泛参与,引导形成市民全过程参与、数据赋能精细化管养的公园治理新格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部署,结合城市更新行动,持续推进公园高质量发展,让城市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为谱写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 者:中国公园协会会长 刘佳福


中国公园协会

中国公园协会微信公众平台是中国公园协会全力打造的中国权威的城市公园新媒体平台。

如果您有关于园林、公园的相关问题或建议,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性意见和解决方案;同时,也欢迎向我们投稿,投稿请发至邮箱:1017711987@qq.com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